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对外交流  通知公告
“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2018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18-12-12 来源:党政综合办 编辑:zhbgscse 访问次数:7436

    有朋远方来,瑞雪兆丰年。2018年12月8日,杭州迎来今年第一场大雪,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2018高峰论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9教学楼101多功能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共同主办,围绕“质量控制与优化”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探索工艺/设备与优化/控制多学科交叉、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产学研用互动之路。来自中国石化、杭州杭氧、浙江安诺芳胺、万华化学、恒逸、扬子石化、阿里云、巨化、农夫山泉等企业的30多位技术负责人,以及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加拿大女王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邀参加本次会议,来自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和化工学院的30余名研究生共同参会。

    上午8:30,本次高峰论坛拉开帷幕。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邵之江教授致开幕词,对各位参会嘉宾表达欢迎,并就“智能化流程生产-迈向质量控制与优化”进行了主题发言,对工业智能的目标愿景、技术分级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指出在追求优质、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流程工业应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态度,以产品质量为导向、通过优化控制提升行业竞争力。

2.jpg

    上午第一场的会议由邵之江教授主持。恒逸集团信息总监廖宁平和阿里云ET工业大脑首席架构师刘宇航报告了化纤行业智能制造新模式需求与应用,与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经验,也讨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化工学院冯连芳教授、控制学院陈曦教授报告了合成橡胶溶液聚合过程微观质量指标的模型化,分子量分布动态实时计算和在线质量预测方法,并对聚合物微观质量的直接闭环控制框架进行了展望。

3.jpg

4.jpg

    上午第二场的会议由冯连芳教授主持。加拿大女王大学化工系的Kim McAuley教授分享利用历史数据估算基本动态模型的参数与模型的不确定度的新方法,提出采用B样条近似的方法把随机微分方程转换成代数方程;控制学院的苏宏业教授和巨化集团大数据中心总经理伊晓成先生介绍了炼油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进展与标准化方面的工作;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Antonios Armaou教授介绍了材料、化工以及环境过程的操作策略和调节器设计,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和模型降阶等方法的应用。

5.jpg

6.jpg

    下午的会议由浙江大学控制学院陈曦教授主持。围绕高纯高品质空分装置变负荷优化控制,浙江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院长王凯介绍了技术发展的整体脉络和未来气体行业智能运行的架构,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徐祖华副教授介绍了自动变负荷技术及其在南钢气体现场的应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Michael Baldea副教授介绍了应对工业新需求新挑战的优化控制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在空气分离与氯碱工业的应用;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周力博士介绍了食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HACCP体系,以及在包装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王丽军副研究员、控制学院赵均副教授讨论了PX氧化反应过程精细建模与质量控制的技术实现和新设想。

    在后续的自由讨论发言中,来自扬子石化、新疆寰球、青岛万龙、石化盈科、华电电科院等单位的与会嘉宾纷纷就流程生产的现状和未来展开讨论。大家对有效、持续提升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邵之江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至此,流程生产质量优化与控制2018高峰论坛圆满结束。本次会议报告精彩、讨论热烈。企业界与学术界嘉宾在会间和会后交流充分。与会人员均表示通过思想碰撞、信息沟通,大家互相借鉴学习,收获良多。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的目标,机理与数据结合、优化与控制结合,智能之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产学研用紧密互动、多学科融合交叉,将为打造研发新模式、形成技术新高地奠定重要的基础。




供稿:郑成霖、凌政轩

图片:姚毅、赵倩倩、高彦、严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