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6 来源:党政综合办 编辑:zhbgscse 访问次数:6699
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和传播科学文化的功能,增进国内优秀高中生对浙江大学的认识和了解,2019年8月11至16日,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高中生机器人科技创新夏令营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开营。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中生在这里感受名校氛围,激发创造梦想。
触摸科技前沿
“大学的学习目标在于求‘宽’和求‘专’。”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侯迪波副院长从浙江大学的悠久历史、学科建设、杰出校友、就业方向、科研实力以及学院概况等六方面为同学们进行详细介绍,让这些对高等学府充满向往的高中生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的意义,让同学们了解大学,了解机器人专业。
图1 控制学院侯迪波副院长给学生做报告
从林木苍翠的玉泉到波光潋滟的紫金港,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更建立了与科技前沿的链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春琳副教授讲授的仿生学与智能机器人是浙大机器人专业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他用高中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复杂现象,说明机器人源自仿生学;许超教授展示了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狗、智能狙击枪等世界上高精尖的机器人技术,指出创新来自想象,但最终要通过技术变成现实,并且要有实际意义;王酉副教授和朱秋国老师带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课程――机器人导论,介绍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程序,讲解制作方法与思路,并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
图2 周春琳副教授做报告
图3 许超教授作报告
图4 朱秋国老师讲课
图5 王酉副教授讲课
亲自参与创造
老师们细致而专业的授课,如同一场科技盛宴,要真正内化为知识,还要自己动手制作机器人。学生们被分为11 个组,每组都由不同地区的同学组成。大多数同学都是零基础学员,之前从未接触过机器人。同学以组为单位领取探索者设备箱――一款超高自由度的机械智能组装设备,这也是浙江大学机器人导论课程的实验教具。学生通过初步培训,学习设计装配机器人,并完成机器人组装和编程。最后在比赛场地中,让机器车自行完成巡线、抓取、避障、爬坡、返回等一系列动作,并按步骤得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际破冰,与组内成员开展交流并分工合作,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承担机械搭建或写代码等工作,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老师们观察到,很多学员在这个环节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有的学生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主动融入发挥作用,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获奖。”
从知识到能力
在5天夏令营学习中,学生们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他们不再死盯着书本,而是开始动手搭建机器人、学习上网找资料,并与队友进行深入交流,争执、说服、协同、互助。他们开始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魅力,既为遭遇困难而愁眉苦脸,也为解决问题而欢呼雀跃。“你们要记住,大学里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这些都非常重要;其次是技能,编程技能、动手技能、调试技能;最次是知识。因为知识会过时,只有能力能给你带来持续的竞争力,成为你一生成功的依靠。”主讲教师王酉反复强调,“而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夏令营的目的,让你们了解顶尖大学是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为未来的学习确立正确的目标。”
5天的夏令营一晃而过,最后一天的比赛场上,学生们制作的机器人纷纷大显身手。一多半的队伍完成了基本要求,优秀的队伍甚至接近浙江大学本科生的水平。
图6 全组与机器人合影
图7 机器人比赛
经过5天紧张的学习和制作,同学们纷纷感慨收获满满:“老师们讲解的很细致,非常专业,技术性很强,知识容量大。”浙江大学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同学们更加坚定了以浙江大学为将来升学目标的信心。
图8 颁发结营证书
图9 紫金港校区参观